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(刘邦手下卢绾之死)

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

大家好,如果您还对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不太了解,没有关系,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的知识,包括英布为什么封王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,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,下面我们就开始吧!

本文目录

  1. 猛将黥布被封王,仍背叛项羽投靠刘邦,为啥不带兵平齐、救彭城
  2. 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
  3. 项羽分封没有季布、龙且、虞子期、钟离昧,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
  4. 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,有上中下三计可选,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

猛将黥布被封王,仍背叛项羽投靠刘邦,为啥不带兵平齐、救彭城

项羽搞分封,既有他个人局限的因素,也有当时客观环境的因素。灭亡秦朝后,项羽势力最强,军队最多,他自封西楚霸王,并封了刘邦等一批王。项羽实际上不封他们,他们也会自称,因为项羽与他们很多人没有直接的管辖的关系。也从一定意义上讲,项羽这么做,是在巩固灭秦的成果,让秦朝不会死灰复燃,弊端也显而易见,就是强化了分裂割据的态势,并导致项羽内部也有人分离出去,黥布就是其中之一。

黥布被封为九江王后,就与项羽渐行渐远。他之所以助刘邦攻项羽,是因为他认识到跟着刘邦比项羽好。当然刘邦的游说作用很大。从黥布自身看,也许他心里恐惧项羽,视关羽为最大敌人,同时他背叛项羽心里有愧。多种因素决定了黥布助刘邦灭项羽。

卢绾何德何能,刘邦那么多老乡,为何唯独把他封为了王

三方面原因。

第一,卢绾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跟班,两人关系不是一般的好。虽然丰沛系出身的其它骨干跟刘邦的关系也好,但与卢绾和刘邦的关系没法比。也正是因为有这个前提,所以刘邦才会赏赐卢绾超出常规和预期的待遇。

PS:卢绾在汉中时期就已经是太尉了。地位还高于大将军韩信。

第二,西汉原本定都于洛阳,刘邦还曾在洛阳的南宫宴请群臣,并在那次宴会上提出了著名的“汉初三杰”。所以,长安当时是卢绾的封地。(韩信当时自立门户,卢绾的长安侯是当时所有侯爵中地位最高的)

但后来一个叫娄敬的人劝刘邦定都长安,并说动了刘邦,西汉的都城就搬到了长安。可这样一来,卢绾原本的封地就没了,别的地方又都不如长安,刘邦对此一直都怀有愧疚之意。就在刘邦犯难时,燕王臧荼造反。燕国虽然不如关中富庶,但王比侯大,卢绾实际上赚了。刘邦也就顺势封了卢绾为王,补偿了他的损失。

第三,汉朝建立之初,封了七位异姓王,分别是楚王韩信、赵王张敖、梁王彭越、淮南王英布、韩王信、长沙王吴芮,以及燕王臧荼。这其中,没有一人是丰沛系出身(所有沛县起事的骨干都是侯爵)。

众所周知,丰沛系是立有大功的,这帮人里面如果不封一人为王,始终说过归去。当时正好燕王臧荼造反,燕王的位置空缺,刘邦出于政治平衡,顺便让心腹接管燕国,吞并燕国。同时基于上面说的前两点,便把燕王的位置封给了与自己关系最好的卢绾。

PS:刘邦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始铲除异姓王的工作,并且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,所以卢绾封王在当时并不算破坏规矩。

总的来说。刘邦封卢绾为燕王,有三方面原因。一是卢绾与他的关系;二是刘邦占用了卢绾的封地,需要补偿;三是当时也没规定异姓不得封王。基于这三点,再加上刘邦也想吞并燕国,卢绾这个刘邦小跟班自然就被封为燕王了。

关于卢绾封王这件事,东汉的史学家班固有评价。他认为卢绾“德薄位尊,非胙惟殃”。实际上并不配封王。他能封王,完全就是刘邦心好,“苟富贵,勿相忘”,走上人生巅峰了也没忘当年的小跟班。(实际上只要老哥们不破坏规矩,刘邦赏赐给他们的待遇都十分丰厚,不会亏待谁)

另外值得一提的是。卢绾被逼造反后,刘邦虽然很生气,但他并没有搞连坐。

吕后时期,卢绾的妻子儿女逃出匈奴,重投汉朝,仍然可以住在卢绾在长安的府邸。汉景帝时期,卢绾的孙子卢他之归汉,最后也封了亚谷侯。

项羽分封没有季布、龙且、虞子期、钟离昧,为何封了英布九江王

在项羽看来,被分封的都是“外人”,是一种政治手段,英布属于投降项羽的秦军将领之一,项羽始终看不起,并打压英布实力。

项羽进行分封,是想让天下诸侯先乱,坐山观虎斗,等诸侯们争的你死我活的时候,项羽再出兵,一举消灭天下诸侯。

对项羽而言,季布、龙且、虞子期、钟离昧都是项羽的亲信近人,是麾下的战将、得力助手,是同一阵营的将士,如果把他们都分封了,岂不是就成了把自己孤立了?

因此,对于降将英布,项羽在心里上是难以把他融入到自己的阵营的,分封英布又可以拉拢他,当然也不想让英布实力过于强大,所以把英布分封在了偏僻的九江地区。

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津城沐雨,欢迎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

淮南王英布起兵之时,有上中下三计可选,为什么英布选择了下策

英布是楚汉之交最强的将领之一。

他与韩信、彭越一道,被刘邦认为是仅有的“足与计天下事”的将领。

韩信、彭越,在真正造反前,就被刘邦“排雷”了。真正把反造起来,和刘邦真刀真枪干起来的顶级将领,只有英布一人。

所以,英布起事时,其对汉王朝的威胁是不小的。

因此,作过楚令尹的薛公告诉刘邦:英布起事,有上中下三种方略。以英布的军事能力,如果采取上策、中策,形势都会非常复杂。

不过,薛公同时大胆预测:英布一定会采取下策!

而事实也不出薛公所料,英布后来果然采取了下策!

这是怎么一回事呢?

军事强人英布

英布,早年为骊山囚徒,后来他聚众逃走,流亡于江中。

秦末天下大乱后,他率众投奔项梁,开始了征战生涯。

在项梁手下,“布常冠军”,英布就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将才。

追随项羽后,英布更是大放异彩。

巨鹿之战时,项羽令英布先渡河进攻,英布“数有利”后,项羽才率全军渡河,击败秦军。

当时,“诸侯兵皆以服属楚者,以布数以少败众也”,项羽能以兵威威服诸侯军,英布的表现居功至伟。

巨鹿之战后,项羽统诸侯联军进军关中,先入关中的刘邦一度采取强硬手段,令人坚守函谷关,不许诸侯军入。又是英布,奉命从间道击破刘邦军,才使项羽得以抵达咸阳。

然后···就是鸿门宴。

可以说,项羽能够威服诸侯,并能使“先入关中”的刘邦服软,英布都起到了关键作用。

因此,战后,英布被项羽封为九江王。

楚汉战争爆发后,英布一度采取中立态度,既不帮楚,也不帮汉。

彭城之战,刘邦联合魏王豹等一众诸侯56万大军,被项羽3万骑兵打得“睢水为之不流”,被完爆。

其后,刘邦痛定思痛,得出结论:只联合一般的诸侯王,“无足与计天下事”,根本不可能击败项羽。只有联合几个真正有能力的人物,才可以成事。

为此,刘邦咨询张良,表示:我想把关东地全部拿出来作回报,有谁可以帮我的?

张良指出了三人:韩信、英布、彭越,有这三个人,楚可破!

因此,刘邦遣使拉拢英布,使英布背楚附汉。

此后,英布在南线牵制楚军,后又配合刘邦、韩信,在垓下击败项羽。

可以说,在反秦战争及楚汉战争中,英布都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强人,是少有的“足与计天下事”的强者。

有利的造反形势

英布造反时,形势也是比较有利的。

英布是高祖十一年,前196年七月举兵的。

当时的形势如下。

1、北方的叛乱形势仍然严峻。

当时,刘邦已经平定了藏荼、韩王信的叛乱,但北方形势依然严峻。

代地,代相陈郗反相已露,并于当年九月自称代王,起兵造反,并攻入赵地。

燕地,刘邦已经平定了藏荼,但代之以卢绾。卢绾虽是刘邦老友,但毕竟也是异姓王,立场摇摆,并在当年秋开始,与反叛的陈郗暗中勾结。

可以说,英布起兵时,陈郗、卢绾正处于“心不自安”,准备造反的阶段,是可能与英布联合的。

2、汉在关东地区的实力仍然严重不足。

汉王朝直接辖地,主要在荥阳以西。荥阳以东,多为诸侯国。

其中,异姓诸侯王,或已经被铲除,或正在蠢蠢欲动(如燕、代),或与英布关系密切(如长沙王吴芮)。

刘姓诸侯王,则大多羽翼未丰。只有刘邦庶长子刘肥的齐国实力较强,又得曹参为相。

可以说,关东地区,除齐王刘肥外,没有可以抵挡英布的势力。

3、军事才能相当者不多。

如英布自己所言,诸将之中,只有韩信、彭越值得畏惧,但两人已被刘邦所铲除。刘邦本人不错,但年老患病,必然不会亲自怪帅。

所以,当时可以与英布匹敌的将领不多。

因此,英布造反的形势是不错的,如果能妥善部署,充分发挥有利条件,“天下事未可知也”。

“上中下三策”

因此,薛公告诉刘邦,英布可能的方略有三种。

1、上策是:“东取吴,西取楚,并齐取鲁,传檄燕、赵,固守其所,山东非汉有也”。

吞并就在其附近,羽翼未丰的吴、楚,集中力量消灭齐王刘肥这个关东唯一的威胁,与陈郗、卢绾联合,则全取关东。

以英布的军事才能,羽翼未丰的吴楚不是其对手,实力稍强的齐,也难以单独与之抗衡。英布扫清汉在关东的主要力量后,联络蠢蠢欲动的燕、赵,则“山东非汉有也”。

2、中策:“东取吴,西取楚,并韩取魏,据敖仓之粟,塞成皋之险,胜败之数未可知也”。

在吞并附近的吴、楚后,直取韩、魏,控制中原咽喉之地,与汉争雄。

这种方略,虽然因没有及时消灭背后的强齐而腹背受敌,也没有争取其他反叛力量,但毕竟占据有利形势直接与汉军争锋,以英布的军事才能,是可能与汉一较高下的。

3、下策:“东取吴,西取下蔡,归重于越,身归长沙,陛下安枕而卧,汉无事矣”。

这种方略,只是争取控制淮河以南,以实现其割据自保,没有与汉争雄之心。

所以,“汉无事矣”。

旋即,薛公指出:英布必然采取下策!

这是由英布的格局决定的。

野心

英布并不是一个有取天下野心的人。

当初,他只是骊山囚徒,为求生存,他纵横为盗,为求生存,他英勇奋战。

经过个人奋斗,在成为一方诸侯后,富贵已到,心意已足。

因此,被项羽封了九江王后,就一度不愿再冒生死奋战,只是派少许兵马跟从项羽,自己不再鞍前马后的奋战了。

此后,又只是因为“中立”举动引起项羽愤怒,才不得不附汉,再次奋战。

此后,作了大汉的诸侯王后,他也原本没有作乱之举。

正因如此,刘邦、吕后搞完韩信搞彭越,但一直没有动英布。

在吕后铲除异姓王,并将彭越尸体做成的肉酱“赏赐”英布时,英布恐惧了。

不过,英布也并没有立刻准备造反,而只是“阴令人部聚兵,侯伺旁郡警急”,只求防范不测而已。

直到···一场闹剧的发生。

英布一个爱姬身体不好,常请一个医生治疗。住在这个医生对门的中大夫贲赫抓住机会,常向爱姬赠厚礼。

英布怀疑贲赫与爱姬有不正当关系,要抓捕贲赫。

贲赫逃走,状告英布有造反的企图。

原本,萧何认为英布不至于谋反,令人把贲赫囚禁,再派人前去调查。

可是,英布得知贲赫去告黑状,又见朝廷来调查,惊恐不安,这才仓促起兵造反!

可以说,英布一生作事,并没有太大野心,都是为生存、富贵而奋斗,这就决定了他的战略选择:只求自保!

所以,薛公一言点穿:“布故骊山之徒也,自致万乘之主,此皆为身,不顾后为百姓万世虑也,故曰出下计”!

刘邦亲征的影响

英布本人野心不大。

但是,如果汉军举措失误,为其大败,那么,英布未必不会生野心。

刘邦,差一点帮助英布生了野心。

刘邦年老身体不好,想要太子挂帅,前去讨伐。

太子宾客认为“太子带兵,即使取胜,也还是太子,如果失败,就是祸了!”,于是,吕后前去说服刘邦。

吕后的说法是:英布毕竟是天下猛将,善于用兵。汉军将领多是刘邦故人,太子并没有足够权威驾驭。以太子率诸将出击,诸将很难完全服从。英布得知后,必然信心大增,“鼓行而西”,一旦击败汉军,形势就会恶化!所以,还是要天子亲征!

吕后的说法,其出发点虽然是为太子利益,但其看法是靠谱的。(否则刘邦不会采纳)

如果汉军统兵将领才能、威望不足,汉军为英布所败,英布由此轻视汉军,那么,原本仓促起兵的英布未必不会野心膨胀,改变方略。

刘邦虽病,但其威望在,足以使众将服从,也足以威慑英布,促使其继续保守方略。

依然能打的英布,却败在“下策”

英布确实能打。

起兵后,他迅速击败了荆王刘贾,完成了“东取吴”。(荆王刘贾被杀后,刘邦改荆国为吴国,以侄子刘濞为吴王,所以英布击败荆王就是“东取吴”)

随即,英布渡河攻楚。

楚王,原是韩信,因此楚军有一定实力。楚王刘交将军队一分为三,“欲以相救为奇”,结果,“诸侯自战其地为散地”,英布击溃一路后迅速突破防线,其余两路散逃,楚军大败。

英布破楚之战,是一场经典作战。后来,司马懿在抗击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时,还与张郃还谈过此战,并以此拒绝张郃的分兵建议。

不过,战术上的优秀,挽救不了战略失策。

英布“西取吴,东取下蔡”后,并没有采取攻齐、鲁,联燕、赵的上计,而是一路向西,争取与长沙王及番地的联合。

前195年冬十月,英布与汉军助力相遇于蕲县以西。

英布“下策”的恶果很快体现出来:英布军约为10万,刘邦自己带来的约为10万,齐王刘肥及齐相曹参带车骑12万。

原本,无论是对刘邦的讨伐军,还是对付齐王,英布的兵力都是足够的。可是,由于他既没有采取“上策”先破齐,也没有采取“中策”据成皋之险堵塞汉军,此时,英布必须应付已经合流,2倍于己的汉军!

虽然在回答刘邦“何苦造反”时候,英布牛气回应“欲为帝尔”,但其劣势已经暴露无遗了!

开战后,英布军一如既往的猛。

一开始,是刘邦军与英布军作战。

汉军很快吃亏,混战中,刘邦本人也中箭了。原本身体就不好,又中箭,形势危急。

此时,刘肥、曹参挥动12万齐地军出击,挽救形势。

就在英布军与齐军难解难分之时,缓过劲的刘邦,又令灌婴领军攻英布别将,并会和曹参攻英布军东北翼,打开缺口口连续冲击,英布终于溃败!

此战,其实英布军表现出的战斗力是很强的。如果刘邦军或齐军单独与之对敌,未必能取胜。

然而,英布“下策”的恶果,使他同时应对刘邦、刘肥两股大军,顾此失彼,最终力不能支。

战术上的天才,战略上的矮子···

而英布最后的表现,又完全按照“下策”的剧情展开:“归重于越,身归长沙”。

长沙王吴臣诈称愿和英布一起逃亡南越,英布遂随之奔到番阳,结果倍番阳人所杀!

英布的“下策”,可谓一条道走到黑!

英布英勇,善于用兵,是一位杰出的战将。

只是,无论是个人格局,还是战略意识,都非其所长。

因此,作为名将,他“足以计天下事”,但自立反叛,则“必出下计”了。

OK,本文到此结束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刘邦那么多同乡,为何就卢绾封王了 关系好,别人羡慕不来

声明:本文内容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观点,转载请注明出处:https://bk.oku6.com/14/132677.html

相关推荐